《毛泽东论坛》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十年建设时期毛泽东对“两论”哲学的发展

 
来源:毛泽东论坛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两论”(即《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之作。历史和实践表明,“两论”不仅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强大理论武器,而且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理论思想。十年建设时期,即从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前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1]因此,深入研究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时期的中共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而且有助于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两论”奠定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思想建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用先进的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武装和教育全党干部。“两论”从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总结和概括中国革命经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毛泽东指出:“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2]

“两论”最为重要的贡献和意义是奠定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所谓实事求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所谓思想路线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怎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问题。正如孙正聿教授所指出,“实事求是”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以实践的观点阐述认识的矛盾运动,这是《实践论》回答的问题;二是以实践的观点阐述认识矛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矛盾论》解决的问题[4]。

“两论”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特性,都是源于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刻回答。“两论”是为反对以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为表现形式的主观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写作的,是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写作的。“两论”的理论宗旨,则更是为解决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问题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十年建设时期“两论”哲学的发展

十年建设时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样充满曲折。这一时期总体而言,毛泽东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提出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十对关系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经历过反右倾斗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失误之后,毛泽东强调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掌握事物的主观权,实现物质与精神的互变。与此同时,毛泽东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的命题,强调唯物辩证法之中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规律等等,这不仅为建设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础,而且推动“两论”哲学的发展。

(一)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论》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发展。”[5]这表明,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动力,事物之间的联系只是事物发展的外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始终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十对关系矛盾。1956年2月中旬至4月下旬,毛泽东充分听取国务院部委关于工业生产和经济工作的汇报,逐渐形成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指导意义的《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提出的十对关系矛盾是毛泽东通过纷繁复杂的汇报工作创造性地概括总结而得出,体现出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观察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问题。具体而言,《矛盾论》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论十大关系》则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二者具有相同的理论内核和价值旨趣。

二是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矛盾论》详细地指出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则必然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毛泽东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情况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6]。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比旧社会的制度优越得多。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没有明确使用“社会基本矛盾”的术语。因此,毛泽东提出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问题,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三是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2月27日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召开,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总题目,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全面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矛盾论》初步地阐明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及其相互转化。《正处》则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面临的具体的现实的各种矛盾,进一步运用和发展了《矛盾论》的基本原理。《正处》不仅提出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的具体措施,而且对非对抗性的矛盾和对抗性的矛盾等内容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可以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正处》是坚持革命时期《矛盾论》基本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

(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必须依赖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否则不可能达到真理性认识,更不可能推动事物发展。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革命人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离不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认为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出现是由于对人们主观能动性和主观努力的夸大和高估,那么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共产风”的出现则以一定程度挫败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如何正确地发挥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观能动性一直是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

一是尊重客观规律。人们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愈深刻愈全面,主观能动性则愈能够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那么必然会受到惩罚。毛泽东认为,积极性有两种:一种是实事求是的积极性,一种是盲目的积极性。其中,“积极性”则是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实事求是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即是尊重客观世界发展规律;二是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即是忽视客观世界发展规律。

二是强调掌握事物的主动权。1960年6月,毛泽东的《十年总结》一文提出“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的命题。毛泽东认为,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7]。可以说,没有掌握事物的主动权,则不能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整体的深刻的透彻的认识。

三是实现物质与精神的互变。《实践论》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才能完成。1963年5月,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进一步深刻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8]这即是毛泽东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两变”原理。《实践论》的论述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阐发本质都是一样,但是前者侧重于从一般哲学理论的高度阐明认识发展的整个过程,后者则主要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阐明一个正确的理论政策等形成的具体过程,二者都揭示出认识过程的往复循环和不断发展。

(三)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

1964年8月24日, 毛泽东与周培源、于光远谈话的时候指出:“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9]这是毛泽东明确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的命题。那么,毛泽东为何提出这一论断?这不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密切相关。从哲学理论角度看,哲学就是认识论,是毛泽东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有关哲学论述而做出的科学概括,最重要的理论根据之一是列宁提出的“辩证法就是认识论”和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是同一个东西的论述。从社会实践角度看,“哲学就是认识论”,凸显哲学的认识功能,这与列宁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 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的思想旨趣完全一致。

毛泽东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的命题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思维,不能仅就单纯的认识论而言,更重要的是必须理解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这是毛泽东对“两论”哲学运用和发展的体现。正如孙正聿教授指出,《实践论》是以“辩证法”为内容讲“认识论”;《矛盾论》的辩证法,则是“认识论”意义的“辩证法”,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辩证法”[4]。因此,可以说由“两论”所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原则正是体现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之一是高度重视方法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之中,毛泽东非常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转化为一系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是强调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的时候,毛泽东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出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0]毛泽东强调哲学为现实的政治服务,即是理论为实践服务,把思想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与马克思主张“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的思想完全一致,而且与《实践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12]的论述完全一致。

二是重视社会系统调查研究。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财政极其困难,国内矛盾急剧增加。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同志要不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象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因此主张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1961年11月23日, 毛泽东写道:“认真调查研究, 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 而不是抽象的主观主义的分析,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13]

三是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恩格斯概括为三大规律,即质变量变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列宁继承和发展恩格斯的思想,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毛泽东则进一步引申和发挥列宁的思想,深刻地指出:“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14]毛泽东提出的提倡照辩证法办事,亦无论是两条腿走路,设置对立面,或是强调平衡和不平衡,抑或是一分为二等等,都是通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运用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

三、当代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15]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条我们党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贯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红线和生命线。坚持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深刻启示,是决定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和根本要求。

总而言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本质所在,是“两论”哲学思想的真正精髓和活的灵魂。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才能取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胜利,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002).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8.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4]孙正聿.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重读《实践论》《矛盾论》[J].理论参考,2017,(10):39-46.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1.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

[7]毛泽东.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一九六〇年六月十八日[J].湘潮,2020,(01):52.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1.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0.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1.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0.

[1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6.

[15]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05-28(001).

党涛涛,男,汉族,陕西富平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

“两论”(即《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之作。历史和实践表明,“两论”不仅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强大理论武器,而且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理论思想。十年建设时期,即从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前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1]因此,深入研究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时期的中共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而且有助于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两论”奠定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思想建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用先进的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武装和教育全党干部。“两论”从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总结和概括中国革命经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毛泽东指出:“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2]“两论”最为重要的贡献和意义是奠定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所谓实事求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所谓思想路线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怎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问题。正如孙正聿教授所指出,“实事求是”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以实践的观点阐述认识的矛盾运动,这是《实践论》回答的问题;二是以实践的观点阐述认识矛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矛盾论》解决的问题[4]。“两论”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特性,都是源于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刻回答。“两论”是为反对以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为表现形式的主观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写作的,是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写作的。“两论”的理论宗旨,则更是为解决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问题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二、十年建设时期“两论”哲学的发展十年建设时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样充满曲折。这一时期总体而言,毛泽东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提出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十对关系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经历过反右倾斗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失误之后,毛泽东强调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掌握事物的主观权,实现物质与精神的互变。与此同时,毛泽东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的命题,强调唯物辩证法之中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规律等等,这不仅为建设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础,而且推动“两论”哲学的发展。(一)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论》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发展。”[5]这表明,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动力,事物之间的联系只是事物发展的外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始终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十对关系矛盾。1956年2月中旬至4月下旬,毛泽东充分听取国务院部委关于工业生产和经济工作的汇报,逐渐形成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指导意义的《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提出的十对关系矛盾是毛泽东通过纷繁复杂的汇报工作创造性地概括总结而得出,体现出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观察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问题。具体而言,《矛盾论》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论十大关系》则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二者具有相同的理论内核和价值旨趣。二是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矛盾论》详细地指出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则必然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毛泽东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情况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6]。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比旧社会的制度优越得多。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没有明确使用“社会基本矛盾”的术语。因此,毛泽东提出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问题,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三是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2月27日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召开,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总题目,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全面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矛盾论》初步地阐明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及其相互转化。《正处》则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面临的具体的现实的各种矛盾,进一步运用和发展了《矛盾论》的基本原理。《正处》不仅提出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的具体措施,而且对非对抗性的矛盾和对抗性的矛盾等内容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可以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正处》是坚持革命时期《矛盾论》基本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必须依赖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否则不可能达到真理性认识,更不可能推动事物发展。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革命人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离不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认为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出现是由于对人们主观能动性和主观努力的夸大和高估,那么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共产风”的出现则以一定程度挫败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如何正确地发挥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观能动性一直是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一是尊重客观规律。人们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愈深刻愈全面,主观能动性则愈能够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那么必然会受到惩罚。毛泽东认为,积极性有两种:一种是实事求是的积极性,一种是盲目的积极性。其中,“积极性”则是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实事求是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即是尊重客观世界发展规律;二是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即是忽视客观世界发展规律。二是强调掌握事物的主动权。1960年6月,毛泽东的《十年总结》一文提出“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的命题。毛泽东认为,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7]。可以说,没有掌握事物的主动权,则不能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整体的深刻的透彻的认识。三是实现物质与精神的互变。《实践论》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才能完成。1963年5月,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进一步深刻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8]这即是毛泽东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两变”原理。《实践论》的论述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阐发本质都是一样,但是前者侧重于从一般哲学理论的高度阐明认识发展的整个过程,后者则主要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阐明一个正确的理论政策等形成的具体过程,二者都揭示出认识过程的往复循环和不断发展。(三)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8月24日, 毛泽东与周培源、于光远谈话的时候指出:“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9]这是毛泽东明确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的命题。那么,毛泽东为何提出这一论断?这不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密切相关。从哲学理论角度看,哲学就是认识论,是毛泽东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有关哲学论述而做出的科学概括,最重要的理论根据之一是列宁提出的“辩证法就是认识论”和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是同一个东西的论述。从社会实践角度看,“哲学就是认识论”,凸显哲学的认识功能,这与列宁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 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的思想旨趣完全一致。毛泽东提出“哲学就是认识论”的命题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思维,不能仅就单纯的认识论而言,更重要的是必须理解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这是毛泽东对“两论”哲学运用和发展的体现。正如孙正聿教授指出,《实践论》是以“辩证法”为内容讲“认识论”;《矛盾论》的辩证法,则是“认识论”意义的“辩证法”,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辩证法”[4]。因此,可以说由“两论”所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原则正是体现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之一是高度重视方法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之中,毛泽东非常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转化为一系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是强调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的时候,毛泽东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出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0]毛泽东强调哲学为现实的政治服务,即是理论为实践服务,把思想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与马克思主张“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的思想完全一致,而且与《实践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12]的论述完全一致。二是重视社会系统调查研究。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财政极其困难,国内矛盾急剧增加。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同志要不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象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因此主张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1961年11月23日, 毛泽东写道:“认真调查研究, 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 而不是抽象的主观主义的分析,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13]三是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恩格斯概括为三大规律,即质变量变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列宁继承和发展恩格斯的思想,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毛泽东则进一步引申和发挥列宁的思想,深刻地指出:“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14]毛泽东提出的提倡照辩证法办事,亦无论是两条腿走路,设置对立面,或是强调平衡和不平衡,抑或是一分为二等等,都是通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运用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三、当代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15]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条我们党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贯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红线和生命线。坚持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深刻启示,是决定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和根本要求。总而言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本质所在,是“两论”哲学思想的真正精髓和活的灵魂。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才能取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胜利,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002).[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8.[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4]孙正聿.毛泽东的“实践智慧”的辩证法——重读《实践论》《矛盾论》[J].理论参考,2017,(10):39-46.[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1.[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7]毛泽东.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一九六〇年六月十八日[J].湘潮,2020,(01):52.[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1.[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0.[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1.[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0.[1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6.[15]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05-28(001).


文章来源:毛泽东论坛 网址: http://mzdlt.400nongye.com/lunwen/itemid-53722.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高等教育论文_转型社会呼吁教师教育实现发展转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全球教师专业发展论坛综述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毛泽东论坛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